教育部簡報〔2025〕第24期
河北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牽引、課程師資建設為核心、社會資源整合為支撐,持續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著力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
一、強化機制創新,完善科學教育制度體系
(一)健全統籌機制,強化組織保障。成立由教育、科技等部門共同組成的省市縣三級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系統設計與資源統籌,形成高效協同推進科學教育新機制。已建成雄安新區、唐山市路北區等國家級實驗區8個、實驗校60所,省級實驗區43個、實驗校237所,市級實驗校236所,全省所有縣(市、區)實驗載體實現全覆蓋,形成以點帶面、輻射引領的發展態勢。
(二)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制度保障。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河北省高等學校實驗室等場所面向中小學生開放的意見》等文件,以“大科學教育”觀念統籌校內課程、師資、場地和校外科普教育資源,建立校內外協同聯動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科學教育專項督導評價機制,將中小學實驗教學開設率、科學類課程專任教師配備達標率、科學實踐活動開展頻次與質量、科學教育經費保障等,納入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
(三)組建專家團隊,強化專業引領。省、市兩級分別遴選專業人士組建中小學科學教育專家庫,對國內外科學教育發展趨勢和全省科學教育的重大實踐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根據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建設重點任務,每學期對國家和省級實驗區、實驗校建設進行指導和評估。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引導和鼓勵高校科研人員、企業科技人員、科普場館專家等擔任科學副校長,國家省市三級科學教育實驗校科學副校長覆蓋率為100%。
二、深化教學改革,夯實科學教育主陣地
(一)優化課程體系。在開齊開足開好科學類課程的基礎上,構建“基礎夯實+拓展融合+探究實踐”三維科學課程體系,推廣啟發探究、項目學習及跨學科融合教學,打造“學科貫通、場景多元、評價立體”的教學新生態。承擔全國STEM教育綜合改革項目試點,開發幼小初高全學段STEM課程,組織“河北省STEM精品課”評選,推動課堂教學向實踐創新型轉型。
(二)創新教學模式。建成“河北省‘雙進’助推‘雙減’科普資源云平臺”專題網站,深度整合虛擬仿真實驗、科學家精品講座視頻、優秀STEM課程案例等海量數字化內容,實現與全省98%中小學校園網的互聯互通,月均訪問量在50萬次以上。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向鄉村學校輸送優質科普課程7300余節,精準覆蓋農村學校4200余所,惠及百萬鄉村學子。推動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已建成40所,覆蓋偏遠地區學生超8萬人。常態化開展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下鄉活動,年均覆蓋500余所鄉村學校,惠及學生20萬人次。
(三)建強師資隊伍。通過公開招聘、定向培養、在職進修等多種途徑,著力優化隊伍結構,全省中小學科學類課程專任教師中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者近萬人。實施科學教師能力提升工程,依托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省級科學教師培訓基地,年均輪訓科學教師1.2萬人次。
三、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協同育人新生態
(一)打造科普地圖,共享場館資源。聯合省科協等單位推出“知了”科普地圖數字化平臺,系統整合全省科技館、博物館、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工程等科普場所680家,實現“一圖在手,科普資源盡覽”,兩年來服務中小學生參觀實踐超200萬人次。大力推動高校實驗室向中小學開放,全省30余所高校的200余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創新工場等場所向中小學生開放,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力量,釋放科學教育社會大課堂活力。
(二)建立“雙進”機制,促進科教融合。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學生進科研院所”的“雙進”行動,累計舉辦“科學前沿大講堂”“科學家面對面”等科普講座2000余場,覆蓋師生超15萬人次。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建立的“科技小院”網絡,選拔涉農專業優秀研究生在45個縣創建農業科普實踐點,帶領中小學生開展土壤檢測、作物種植等科學實踐活動。依托京津冀創客聯盟河北中心,引入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30余家單位智力資源、課程資源和設備資源,合作創建高標準校外“科學教室”50個,豐富校內科學教育資源。
(三)建立培養機制,激發創新潛能。創新舉辦河北省首屆中小學科學運動會,以體育賽事的形式自上而下將科學競賽推廣普及到每一所中小學,培養廣大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熱情,發現具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直接參與的學生已達100余萬。實施“河北省中學生英才計劃”,選拔具有突出科學潛質的高中學生進入高校實驗室,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為期一年的科研實踐,三年來培養學員138人,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國家級競賽中獲獎22個,年均增長20%,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探索有效路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