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5〕第25期
廈門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致學校建校100周年重要賀信精神,不斷完善教師德育體系、教研體系、支撐體系、保障體系,系統推進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引導廣大教師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著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一、完善德育體系,著力涵育教師修身弘道素養
(一)以學習鑄師魂。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落實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常態化規范化制度,扎實開展師生黨員基本培訓、黨校名家講壇,加強新入職教職工、骨干教師、新任研究生導師思想教育培訓,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充分運用校內外紅色資源,組織參觀校史館、革命史館等,觀看校史精品劇,赴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研學實踐,引導教師堅守初心跟黨走。
(二)以示范樹師德。持續優化教師榮譽表彰體系,著力選樹教學型、科研型、社會服務型等多類型師德典范,頒發“南強杰出貢獻獎”,評選“我最喜愛的十位老師”,出版《我的廈大老師》《南強師者——光榮從教四十年》等書籍,在學校官網開辟“身邊好老師”“光榮從教四十年”專欄,激發教師涵養高尚師德、見賢思齊的內生動力。先后涌現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模范教師等師德楷模。
(三)以嚴管正師風。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完善涵蓋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懲的“學校黨委—組織部門—院(系)黨組織—教師黨支部”全鏈條、常態化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組織各院(系)實施師德師風“三個一”提升計劃,每學期議一次專題、辦一場講堂、樹一個典型,開展“書記亮警示·院長講準則”等活動,加強教師“十項準則”學習教育。建立健全校院(系)常態化交流機制,優化并定期編印教師工作參考資料,加強對院(系)的工作指導,促進教師恪守職業規范、嚴守師德底線。
二、完善教研體系,著力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
(一)以“研”促教提質量。建好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全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新文科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等平臺項目,為教師教學本領提升提供高能級平臺保障。聚焦立德樹人、課程思政、信息技術賦能教學改革前沿,五年來實施省級及以上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80余項,以教學研究支撐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創新,提升育人質量。以入選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高校為契機,加強AI教學改革研究,推進涵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等AI課程建設計劃,開發建設智能學伴“曉懂”,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
(二)以“訓”促教強能力。精心設計針對新入職教師、青年骨干教師、新任研究生導師等多元遞進培訓項目,涵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創新等方面,實現教師全周期個性化成長服務。常年開設名師工作坊、教學沙龍,定期舉辦骨干教師夏令營,建設教師教學成長影像庫,原創“研、展、磨、辯”磨課指導模式,精準化增強教師教學育人能力。
(三)以“賽”促教激活力。迭代青年教師教學比賽、英語教學比賽、翻轉課堂教學比賽、實驗教學比賽等競賽平臺,形成教學比賽、教學培訓、課程評估“三位一體”競賽機制,促進教師追求卓越教學。建設柔性在線教學評價系統,推行靈活、自愿教學診斷評估渠道,同步開發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評價工具,激發教師自我提升動力。
三、完善支撐體系,著力增強教師報國奉獻本領
(一)以學科交叉支撐教師開展前沿攻關。圍繞國家急需前沿科技領域,加強學科前瞻布局,促進學科交叉,引導教師開展前沿研究,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完善學科交叉治理體系,建立學科交叉中心,舉辦交叉學科論壇,為教師拓寬跨學科視野、提升交叉創新能力打造高端平臺。創新跨學科支持機制,建立健全教師聯合聘用、招生聯合培養、團隊成果認定等政策,并通過設立學科交叉專項、設立交叉學科研究生招生指標專項、校長基金項目等,支持開展學科交叉前沿研究。
(二)以平臺構建支撐教師服務創新發展。在表界面化學、疫苗研發等領域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依托平臺集聚創新人才、匯聚產業企業創新資源,鍛造支撐國家戰略的高水平團隊。搭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嘉庚高新技術研究院等創新轉化平臺,配套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優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機制,將80%的轉化凈收益分配給成果完成人,引導教師傾力于服務創新發展。創新校地合作范式,推動與省市共建嘉庚、翔安、鷺江3個省級創新實驗室,探索“定向培養”“揭榜掛帥”教研新模式,引導教師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孵化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
(三)以開放融合支撐教師推動國際合作。舉辦高影響力國際學術會議,依托中馬國際高等研究院、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項目平臺,支持教師參與高水平國際產學研用合作。鼓勵支持教師在國際組織、學術性協會、國際學術期刊等任職,發揮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等橋梁紐帶作用,推動教師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合作。
四、完善保障體系,著力夯實教師幸福從教根基
(一)加強組織引領。加強黨對教師和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成立黨委教師工作委員會、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學校黨委牽頭抓總、院(系)黨組織主體負責、教師黨支部引領關懷”的三級聯動機制,壓實院(系)黨政主要負責人教師和人才工作第一責任人責任,強化教師黨支部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引領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發展中當好“排頭兵”和“突擊隊”。
(二)深化評價改革。建立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與成果分類分級標準,打通等效評價、評聘晉升和人才流轉“三條通道”,激勵教師各展其能。增設特別申請程序,對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或在教學科研業績取得標志性成果的教師,可依程序進行擇優聘任,構建多元多維、人盡其才的發展環境。
(三)完善服務保障。推進治理效能建設,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優化教育教學、科研創新、人才人事、后勤服務體系,持續提升教師滿意度。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前置做好經費優先投入、指標優先安排、實驗空間預留等工作,提升人才引進工作質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