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5〕第26期
山東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以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引領,聚焦育人功能強化、育人模式創新、育人評價改革,持續構建面向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助力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一、聚焦育人功能體系建設,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格局
(一)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加快推進學科專業轉型升級,近年來,累計建設20個戰略新興專業,調整37個專業,專業重組超40%。打造集成電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核科學與能源動力學院、紀檢監察學院等,增設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智能醫學工程等專業,新增人工智能、核科學與技術、低空技術與工程等一批學位授權點,推動傳統學科現代化轉型,扎實培養國家急需人才。
(二)構建聯培共育生態。推進培養主體貫通協同,發揮泰山學堂、齊魯醫學堂、未來技術學院等“六堂一院”引領作用,加強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強基計劃等的統籌銜接,構建“學堂+學院+大平臺”聯動融合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按照“通識+專業+實踐”的模塊化課程設計理念,統籌推進人工智能等課程體系建設,建立本研課程學分互認機制,鼓勵獲得推免資格本科生提前修讀研究生課程、提前進入科研團隊,支持教師將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融入教學,推動教學科研深度融合。
(三)拓展專項培養空間。依托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試點、“國優計劃”等重點人才培養項目,深入整合優質辦學資源,加快擴大專項育人規模,各專項博士生招生占比達到46%,提升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力和貢獻度。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為載體,與15家央企合作實施人才聯合培養專項,牽頭組建區域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聚力推進集成電路、半導體等“卡脖子”技術攻關,提升產學研協同育人成效。
二、聚焦交叉育人模式構建,重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一)打造交叉育人載體。聚焦數據科學、智慧工程、智慧醫學等前沿領域,創建實體化運行的學科交叉中心,同時按照“總—分”架構分批建設學科交叉分中心,形成以人工智能底座技術為基礎,以智慧海洋、數字空天、智慧國家治理、大健康前沿交叉研究等分中心為支撐的“1+8”交叉育人體系。完善“學校主導—分中心主建—團隊主責”的交叉中心建設運行責任機制,加強在政策、規劃、督導、評價、服務等方面的協同支持,一體推進學科培育、學生培養、導師發展,構建學科交叉育人“特區”。
(二)建強交叉育人隊伍。深化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師資交流,暢通校內外跨學科導師選聘渠道,每年遴選40支導師團隊,提供200個交叉專項博士生指標,引導搭建戰略聚焦性強的跨學科導師團隊。定期分析導師團隊跨一級學科和跨學科門類的趨勢走向,依托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和研究生導師發展中心,構建“全員覆蓋、全周期貫通、全場景支撐”的教師發展賦能平臺,全面增強教師交叉育人能力。推行校企“雙師制”,健全企業核心技術人員參與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建設、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等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制度規范,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的師資保障。
(三)完善交叉育人機制。設置集成多學科資源的“揭榜掛帥”人才培養項目,建立“發布項目指南—交叉導師團隊申請—導學團隊共同解題”的項目制集成攻關機制,引導育人模式向多元交叉、大跨度方向發展。著眼學生全面成長和高端復合型人才培養需要,建設國際組織與跨文化交流、海洋考古等跨學科“微專業”60余個;打造“博士+碩士”雙學位項目,鼓勵學生在攻讀基礎學科博士學位期間,同時攻讀應用技術學科碩士學位。完善重大合作項目與重大合作成果多邊認可、多邊共享、績效共同計算制度,引導跨學科跨學院跨機構的深入科研協作,增強多主體交叉協同育人動力活力。
三、聚焦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導向
(一)創新多元評價辦法。全面落實“五育并舉”人才培養要求,實施德育等級、學業水平、創新思維、科研能力、后續培養單位反饋等多維度長周期評價,探索建立基于“核心素質—高階能力—戰略貢獻”的拔尖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推出重大裝備、設計方案、技術標準等7類實踐成果等效替代學位論文的實施細則,并通過加強企業導師庫建設、完善“成果認定—報告評閱—答辯與學位授予”等關鍵環節的校企聯合把關機制,構建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全流程質量保障體系,為學生多元化、個性化成長開辟全新空間。學校首屆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碩士生憑借“非球面樹脂光學鏡片精密膠合技術研究”的實踐成果報告,順利通過了畢業答辯,成為全國首批、山東省首位以實踐成果獲得碩士學位的畢業生。
(二)強化評價過程管理。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評價的多元主體參與,加強職能部門和培養單位緊密協同的校內自評機制建設,定期開展專家、校友、企業、專業機構等第三方評價,常態化組織人才社會需求、用人單位反饋、學生就業后發展狀況等跟蹤調研,提高人才評價的全面性和針對性。健全以常態化數據監測、年度報告等為基礎的評價結果運用,加大問題反饋、原因診斷、建設指導、整改落實等工作力度,深化與培養單位人事編制、績效分配、學科建設經費等資源要素配置的協同聯動,形成評價過程管理閉環。
(三)推進數智技術賦能。依托人工智能、數字畫像等技術方法,整合學生學習過程、科研活動、實踐成果等多源異構數據,開展學生成長特征動態分析,持續提升人才評價的系統化、規范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數據驅動的智慧管理“駕駛艙”平臺,推動人才評價結果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和各環節的實時動態融合,并面向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問答、學習路徑智能規劃、就業方向匹配、特色資源推薦等個性化支持,面向職能部門和培養單位提供培養方案設計、專業評估、教學評價、資源配置等輔助決策,助力學校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