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5〕第28期
教育強國,強師為基。北京師范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將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作為重中之重,以“強師工程”為統領,以“優師計劃”為重點,著重從筑牢理想信念、創新育人范式、推進機制改革、開拓國際視野四個方面發力,系統構建學校“四有”好老師培養體系,為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貢獻力量。
一、鑄魂固本,以理想信念引領教師成長新航向
(一)強化重要回信精神引領,堅定教育報國信念。將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老師重要講話和給學校“優師計劃”師范生、全國特崗教師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通過校院兩級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召開專題研討會座談會、納入黨員干部培訓、主流媒體宣傳發聲、推出《師之信》《鴻鵠向山林》系列宣傳片等多種形式,營造學習貫徹的濃厚氛圍。成立學習貫徹重要回信精神宣講團,在校內外開展“立青年報國志,筑教育強國夢”等主題宣講活動50余次,筑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思想根基。
(二)構建職業信念課程體系,強化教師身份認同。建設“教師職業信念與養成教育”“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等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輔以案例教學、專題研討與實踐體驗等多種形式,引導未來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職業認同。舉辦“名師名校長講壇”99期,舉辦“理解中國鄉村”系列講座,邀請中小學名校長、一線優秀人民教師等面向師范生分享從教經驗體會,涵蓋專業學習、從教信念、職業發展等,以身邊榜樣傳遞從教信念。
(三)貫穿培育師范教育全程,厚植從教愛教情懷。科學編制“優師計劃”招生安排,精準對接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需求,優選樂教適教學子,五年來招生規模從首屆400人增至每年800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將從教情懷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體系化設計師范生入學教育、實踐培育、日常管理、畢業課程等關鍵節點教育活動,創新“學院+書院+研究院”協同育人體系,500余名校內外導師護航指引。設立“四有”好老師教師獎勵體系和校友獎勵計劃,開展榜樣校友尋訪活動,在教職工和校友中選樹從教典范。實施“四有”好老師啟航計劃,通過榮譽表彰、專項獎勵金、職后培訓等激勵措施,引導更多優秀畢業生投身基礎教育、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二、融通致新,以“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技術融合”“三維融通”構建師范生培養新范式
(一)筑牢學科融通根基,涵養多學科賦能新動能。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持續優化師范生培養方案,設立跨學科課程模塊,構建“教育學+基礎學科”雙主線課程體系,融合通識與專業教育,開設“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四門教師素養必修課,強化師范生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實踐能力的協同發展。加強理工科與人文社科教學協同,建設一批涵蓋科學教育、工程技術教育、信息教育等跨學科教學實驗室與實訓基地,開設“數理基礎與科學素養”“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等模塊化課程,夯實師范生綜合素養。
(二)強化教學能力鍛造,形成模塊化實訓新路徑。打造覆蓋城鄉教學環境的“雙實踐”模式,強化校地協同合作,建設覆蓋城市和縣域的集中教育教學實踐基地190余個、暑期實踐基地100余個,在脫貧縣試點建設云端教育見習平臺,有效提升當地教育資源質量。以北師大基礎教育附屬學校為依托,打造師范生實習實踐的“第二校園”,增強能教善教的硬實力。積極開展師范生暑期教育實踐,組成160余支實踐隊伍,組織前往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參加沉浸式教學實踐和社會調研活動,引導學生到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感知教育生態。
(三)深化智能技術融合,培育數字化教學新能力。推進人工智能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開發“人工智能+X”智慧課程、專業建設與新形態數字化教材,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和垂類大模型項目建設;建立“人工智能+教育”交叉實驗室,開展智能教學系統、教育大數據分析等教學研究,夯實智能教育基礎資源。開展師范生AI素養提升行動,構建“基礎素養—學科融合—創新應用”三級課程框架,建設AI教學實驗室,支持虛實聯動訓練,構建場景化智能體,通過AI通識課程、學科AI案例教學與創新工作坊系統培養智能教育設計與實施能力,增強未來教師數字化勝任力。
三、育才弘道,以“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構筑師范人才培養新高地
(一)推進結構性改革,創新教師培養機制。依托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謀劃實施“拔尖創新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并將其納入學校“強師工程”統籌推進。推進學科專業結構性改革,在相關一級學科下增設語文教育、外語教育、數學教育等學科教育二級學科方向,強化“多學科+教師教育”矩陣支撐作用。創新招生選拔機制,構建長周期、動態進出的遴選體系,精準選拔各學科樂教適教的優秀學生進入教師教育培養體系,不斷拓寬高層次教師人才培養路徑。
(二)重構培養方案,打造一體貫通培養模式。創新教師教育理念,組建“卓越教師培養實驗班”,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教師職業教育”三位一體育人體系,系統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建設高質量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價值引領-實踐創新-研究賦能-技術融合”四維成長空間,注重師德涵養、學科根基、實踐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實施“本博銜接”長周期培養與動態進出機制,以碩博培養層次為目標,分學段、一體化設計教育教學內容,著力培育既能深耕課堂又能引領變革的新時代卓越教師。
(三)匯聚優質隊伍,協同賦能教師培養。構建“全師育人、全程培養”的協同育人模式,匯聚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專家、全國基礎教育一線名師及學科名師,組建校內外專家聯合育人團隊,校內專家重點強化學生學業基礎、學術能力、綜合素養,校外專家深度指導學生一線教學實踐,促進學生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深度融合。出臺《師范專業建設質量提升專項管理辦法》,聚焦卓越師范專業建設標準,堅持目標引領和協同聯動,持續構建卓越教師培養體系,系統推動優質資源有效整合與育人合力持續增強。
四、互鑒共進,以教育對外開放拓展教師培養新視野
(一)搭建全球教師發展平臺,加強教師教育國際交流。成立全球教師發展學院,聯合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21家單位建設教師國際交流合作組織網絡,舉辦國際教師研修活動,吸引50余國教師及留學生參與,推動教師教育國際化發展。強化機制建設,制定學院整體規劃,明確國際教師培養培訓、國內教師赴外交流、國際教師智庫建設等十大任務,夯實與各分中心協同聯動機制,開展多項國際教師來華研究和國內教師赴海外交流活動,開辟國際交流新賽道。
(二)拓展國際教育合作網絡,提升教師教育影響力。深化構建與國際高校、科研機構的校級合作伙伴關系,聯合發起東亞教師教育聯盟、中俄教育類高校聯盟等,連續舉辦全球智慧教育大會等國際性論壇會議,推動教師教育領域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強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的機制性合作,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倡議成立中非教師教育中心,啟動“非洲女童數字教育合作項目”,研制相關國際標準,為全球教育合作和教師發展貢獻力量。
(三)推進教師培養研學交流,開拓師范生國際視野。積極與港澳和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重點實施“優師計劃”專項交換生項目和港澳實踐研學項目等,為師范生提供實地教學觀摩、考察學習和免學費交換學習機會。設立定向師范生海外教學實習項目和專項基金,建設一批師范生海外優秀中小學教學實習基地,開展北師大—劍橋海外中小學教學實習項目,遴選優秀師范生赴海外中小學開展教學實習,助力學生從理論和實踐雙重維度深化國內外教育認知,提升師范生國際視野和教育教學水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