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5〕第34期
同濟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發展為戰略方向,以輔助決策駕駛艙建設為牽引,打造智能基座,創新應用模式,全面推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等全鏈條升級,支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一、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打造智慧決策中樞
(一)構建“數智化”協同運營體系,打造全面監測數字底座。構建覆蓋數字校園基礎設施、物理校園運行管理及融合校園發展成就三個維度的全域運營平臺,全面梳理學校業務場景,建設智慧教室、智慧社區、智慧圖書館等21個具體場景,為學校科學治理和精準決策提供近600個監測點,推動構建“數據驅動、智能決策、協同閉環”的運營體系,實現從數據收集到智能分析再到決策支持的全流程自動化,賦能校園管理效率和質量提升。
(二)構建“綠色化”立體生態模型,形成校園可持續發展體系。依托數字孿生技術,對校園環境、建筑及重要景觀進行全面空間數據采集、三維精細化建模與可視化渲染,實現校園空間、單體建筑及重要景觀要素的數字化復刻與動態呈現,為智慧校園各類應用場景提供精準的空間信息支撐。匯聚實時物聯數據,創新繪制校園生態地圖,多渠道采集生物視頻、聲紋等數據,實現校園內3278棵樹木的固碳能力及220棟建筑的能耗實時監測,為校園綠色發展規劃、能源優化配置及生態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校園生態。
(三)構建“融合化”多元治理架構,全面賦能學校事業發展。以融合化為指引,聚焦黨建引領、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隊伍建設、國際合作、文明文化、社會服務等八大核心業務領域,通過平臺搭建、信息互通與數據賦能實現數據互融共享,提供一體化決策支持,開創高校全域治理新范式。開發智能講解、智能操控、報告撰寫等功能模塊,推進運營態勢實時報告、資源調度動態優化、風險管控策略建議、跨域業務深度融合,構建輔助決策新模式,助力學校事業發展提質增效。
二、以“算力、數據、模型”構建教育數字化智能基座
(一)夯實適配多學科需求的計算基礎。建成“有線網+無線網+5G專網+物聯網”四網融合的立體網絡架構,布局光纜環網實現校區間高速互聯,部署無線接入點3萬余個,覆蓋全校區教學、辦公區域和1.6萬余間學生宿舍,提供師生免費上網服務。建成四平、嘉定、張江三中心“混合云計算+超級計算”融合架構,提供強大計算與存儲資源,支撐全校多學科科研與教學需求,實時數據異地備份,保障數據安全與業務連續性。打造具備強大AI計算能力的超算平臺,助力人工智能、仿真模擬等高性能計算任務,有力支撐AI驅動的學校數字化轉型。
(二)構建支撐全域聯動的數據中樞。建成具備數據湖倉、數據交換、數據開放等全方位數據管理和服務能力的基礎數據平臺,建設匯聚54個系統、2408張數據表的數據湖,促進數據互聯互通。推動物聯平臺建設,接入包括攝像頭、智能水表、智能電表、防汛設備、消防設備、充電樁等8大類超14萬個終端,匯聚近10億條物聯感知數據,實現校園環境與設施的智能感知與精準調控,提升管理效率與資源利用率。
(三)注入驅動智能轉型AI能力。依托40余個行業領先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建設AI應用創新平臺,構建覆蓋教學、科研、管理等流程的智能化服務體系,研發文生圖、圖片理解、聯網搜索、文字識別、語音識別等功能模塊,助力智慧校園治理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推出大模型接口服務,降低AI使用門檻,師生團隊可根據需求,通過接口對模型進行微調,構建從模型優化、算法研發到場景應用的全鏈路創新體系。
三、以“創研、創用、創享”多模式服務全校師生發展
(一)構建開放型創研生態,打造工程智能轉型新高地。基于校建超算平臺,支持師生團隊自主研發垂類領域學科大模型,如土木工程學院自主訓練土木工程專業知識大模型CivilGPT,涵蓋50余門專業課程、14類注冊工程師考試內容,以及2600余本課程教材和規范文件,提供國內外2.5萬余名專業學者數十萬次問答服務,具備對土木工程復雜知識體系的精準理解與高效推理能力,將教材內容轉化為知識單元,形成可視化、結構化知識體系,為教學、科研及工程實踐提供智能化支持。
(二)塑造服務型創用模式,構建教學創新變革新路徑。建成線上線下交互共融的智慧教學環境,上線35.4萬小時課程資源,支撐88.9萬人次線上學習。研發“小舟”數智學伴,整合多類型學習數據,自動生成266套課程知識圖譜,構建覆蓋教學資源個性化推薦、知識點測驗靶向生成、成長路徑動態規劃的教學服務支撐體系,推動人才精準培育。構建“人工+智能”課堂教學質量融合評價系統,實現教學行為AI感知,自動產出涵蓋教學設計、互動策略等維度的改進建議,助力教師精準識別教學薄弱點,有針對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三)搭建階梯式創享體系,培育師生共創應用新生態。面向教師、學生、管理隊伍開展“AI訓練營”活動數十場,實現AI技術與師生創造力激發的深度融合,師生自主設計開發智能體超1.3萬個。開展“同心云”智能體創新大賽,引導學生深挖生活學習需求,自主研發“AI飲食助手”“詩經學習助手”等智能體;師生組隊基于22萬余條學術成果數據,研發數字“蒲公英田”,可從各學科學術成果總覽到教師個人學術成長軌跡進行全面展示與分析,為人才評價和新興交叉學科建設決策提供新維度,學校2024年度高層次人才同比增長32%。推進師生成果孵化與部門共建,打造師生專屬智能體創意空間與校級智能體融合門戶,以“同濟同學”為品牌和載體,重構校園服務體系,形成“人人學AI、人人用AI、人人創AI”的可持續創新生態,賦能教育治理數字化快速發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