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5〕第36期
東南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著重從思想引領、自主培養、教學變革、載體創新四個方面發力,推動育人理念、路徑、動能、生態革新升級,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卓越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一、聚焦思想引領,系統謀劃人才培養理念
?。ㄒ唬﹦撔滤颊w系建設。開展教育思想大研討,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打造“貫通·聯通·融通”的一體化思政育人體系,成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工作領導小組會、專題工作推進會等,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實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思政理論課質量創優工程行動計劃、“至善成長”學生卓越體驗提升計劃等,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切實加強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
?。ǘ┖霌P教育家精神。印發《教師思想政治與師德師風考核辦法(試行)》等規章制度,推進教育家精神納入教師培訓必修課,將教師思想引領融入課程教學創新與指導能力提升計劃全過程,遞進實施新教師入職培訓、首開課培訓、青年教師授課競賽與培訓、骨干成長培訓、名師攀登計劃,全力建設高素質師資。發揮全國模范教師等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弘揚教育家精神,爭做新時代大先生”等系列主題活動,創作《楊廷寶》《燃燈》等話劇,整理匯編《東南大學名人圖錄》和教育思想集錦,引導教師自覺做教育家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
?。ㄈ┘訌妼W生思想引領。出臺思政課質量創優工程行動計劃等文件,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建成工程倫理與智能社會、信息時代的創新思維等500余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筑牢思政教育主陣地。依托紅色大講堂、赴基層就業出征儀式等活動,將思政教育貫通第二課堂,加強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中的思想引領。校領導進課堂、社區開展“專題思政課”“開學第一課”“校長午餐會”等活動,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持續加強思想引領。
二、聚焦自主培養,融會貫通人才培養路徑
?。ㄒ唬﹫猿滞▽H诤希蛟臁?+N+M”通識教育。系統重構通識教育模式,以通識教育理念統籌引領專業課程建設,以專業教育水準對標建設通識教育課程,打造“1門”院士領銜、激發新生學術志趣的通識先導高峰課程,設計“N維”(多維度)助力人工智能素養、思辨與邏輯、設計與計算思維和領導力培養的通識核心課程,建設“M門”(若干門)彰顯學科優勢特色的高起點、高品質、高標準的精品選修課程,提升理工醫科人文底蘊,厚植人文學科科學素養根基。
(二)堅持科教融匯,構建“雙鏈四聯”創新教育。架構“專業教育、創新實踐和知識拓展、創業訓練”雙螺旋學習課堂,將500余項前沿成果深度融入教學與實驗,開設200余門創新創業理論金課,將創新教育有機融入1000余門專業核心課程,強化學生專業能力與創新素養。精心遴選培育潛力人才和項目種子,打造“項目研種、競賽促種、雙百選種、平臺孵種”驅動的實踐課堂體系,系統推進創新教育走深走實。依托4600余項落地項目開展研習實訓,以150余項高水平競賽為牽引激發活力,通過“百名導師+百項項目”機制精準選育潛力人才,借助校內外多層次孵化平臺提供全方位支持,全面促進創新成果轉化與創業實踐落地,構建起貫通融合、持續循環的創新創業育人新生態。
(三)堅持交叉融通,布局“跨界復合”體系架構。加快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建設,推動“英語+信息工程”等9個項目的培養方案在課程、實踐等環節跨學科交叉。配套出臺本科微專業項目、學科交叉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科交叉畢業設計三個專項實施方案,累計立項15個微專業,支持400余項交叉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組建100余個交叉畢業設計團隊,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體系。加大課程、專業、學科等多層次交叉,深度融合資源,依托未來技術學院、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推動“未來機器人”等13個專業實現工科人才跨界交叉融合培養,推動復合型拔尖人才培育。
三、聚焦教學變革,持續激發人才培養動能
?。ㄒ唬┮惑w推進教學改革。印發《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至善課堂”教師卓越教學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等文件,召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專題會,開展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實施融合個性化教學設計、智能工具應用、知識圖譜構建、沉浸式實驗體驗、虛擬學習社區及智慧評價決策等六大教學改革,強化個性化教學設計,根據學生能力差異定制學習路徑,促進學生學業水平提升。
?。ǘ┥壗虒W資源體系。依托新工科建設與學科交叉優勢,系統構建涵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多層次課程體系。聚焦前沿領域建成“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等244門在線開放課程群,上線工程經濟學原理等133門國家平臺精品課,組織編纂土力學等400余部國家級與省部級規劃教材,圍繞新工科、交叉學科及傳統優勢專業新編80余種創新教材,持續激發“新興+”教學動能。
?。ㄈ┤斯ぶ悄苜x能教學。實施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行動方案,構建由AI通識教育、領域基礎、專業核心、跨學科選修組成的課程體系,建立“問題鏈+項目化”跨學期課程,嵌入“提問—猜想—驗證”探究式學習模塊,重塑人工智能導論、機器學習等250余門智能示范課程。實施“AI+教育”專項教學改革工程,系統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累計立項100余項教改項目,覆蓋全校所有院系。深化AI賦能教學核心環節,凝練形成新工科背景下基于AI的現代光學基礎智慧化教學等20個“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推動教學體系沿“數字基座—智能場景—范式重構”路徑躍升,構筑“智能+”教學新范式。
四、聚焦載體創新,協同優化人才培養生態
(一)實行全程導師制。為每位本科生配備由專業教師、企業專家、優秀校友共同組成的學院導師和書院導師團隊,學院導師聚焦學術能力提升,負責學科前沿引導、科研訓練及創新能力培養;書院導師注重人格塑造與綜合素質培養,通過通識教育、生涯規劃及社會實踐,強化價值觀引導。邀請院士、行業專家、非遺傳承人等擔任社區導師,舉辦“導師會客廳”“院長面對面”等活動,形成“沉浸式”成長引領模式。
?。ǘ┐蛟臁皶喝诤象w”。深化秉文書院、健雄書院等7大特色書院改革,通過學科集群交叉、空間場景再造、制度供給創新三維驅動,打造“學院知識賦能+書院人格潤澤”特色培養模式,助力學生全面成長。實施學院協同管理書院制度,學院和書院合理分工,學院主要負責教學工作,書院負責第一課堂以外的包括素質教育、人格養成、思政教育等各類教育設計,形成人才培養強大合力。
?。ㄈ嬛吧鐓^生態體”。打造“黨建網格化引領—文化浸潤式培育—數字精準化服務”的立體化社區育人網絡,在社區設立黨建工作站、黨支部、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實施“黨員先鋒崗”掛牌制度,600余間“黨員宿舍”輻射帶動全體學生,形成多元協同的社區育人新生態。建設“數智東南”一站式服務平臺,集成教務、學工、心理等13大系統模塊,上線“場館預約”“心理咨詢”等60余項功能,實現服務“指尖化”、管理“數據化”。開發學生成長畫像系統,整合學業、實踐等數據,精準把握學生成長狀態,賦能個性化培養,覆蓋全校近4萬名學生,提升學生思辨力、創造力,推動本科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