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搶抓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契機,以構建全學段貫通培養鏈條為抓手,以市域科學教育一體發展為目標,打造平臺共建、課程共研、資源共享的科學教育發展模式,為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平臺共建,搭建科學教育全學段貫通立交橋。建立學段間常態交流機制。成立125個大中小幼“區域科學教育聯合體”,覆蓋教師1.16萬人、學生30萬人,聯合體內各學校地理位置相對就近,推動定期開展科學教育課堂觀摩、主題實踐和聯合教研等;指導7所涵蓋幼兒園至高中全學段的學校組建的教育聯盟——濟南興隆K15+教育聯盟,依托片區“科創帶中心”區位優勢,研發“神奇的浮力”“光”等跨學段課程,構建“觀察現象(幼?。骄吭恚ǔ醺咧校獙嵺`應用(大學)”三級進階鏈條,充分滿足學生長遠發展需求。重點探索中學階段貫通。將初高中學段貫通作為突破點,著力打通培養通道,在32所初高中學校探索實施貫通培養路徑,27所高中面向全市初中開展“推薦生”試點培養,23所高中設立“科技創新班”等特色班,強化高中對初中的學科指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全面的科學素養。深化“雙高”聯合育人。支持高中學校利用高校資源為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學科教學、科普教育等提供支持,開發“大學先修課程”,構建一貫制課程圖譜,有效保障科學教育的連貫性與進階性;引導高中學校攜手高校參加“齊魯科學營”活動,鼓勵有能力的高中生進入真實實驗場景,參與科研課題。
課程共研,讓變革在課堂教學中真實發生。創新聯合教研機制。承接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化實施科學教育分科課程試點”工作,建成1個市級、15個區級、45個校級“跨學科融合教研組”,定期開展聯合教研活動;構建涵蓋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技術等5門學科、11個核心概念的跨學科知識圖譜,梳理出100余項易操作、易融合的跨學科銜接點,并為每門學科精心打磨2個單元教學課例,為全市教師提供可復制借鑒實踐范式。研發科學教育課程。印發《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建設指導手冊》《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指南》等系列地方標準和指導意見,開展科學教育研究“6個100”工程,即立項科學教育專項課題100項,認定跨學科優秀單元教學設計100項、校本課程100項,評選科學教育精品課100節、實驗精品課100節、科學教育優秀教學設計案例100項;指導學校充分利用濟南泉水、古城等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校本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城市魅力。強化跨學段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開發70余門以真實任務為驅動的項目化融合課程,根據活動形式,分成主題進階式學習、活動探究式學習、課題研究式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等4種類型,每門課程均包含情景創設、素養目標、多學科教學實施、項目作品和評價反思等內容,為教師教學實踐提供詳細的路線圖、說明書。
資源共享,滿足學生多元化科學教育需求。全面對接高校教育資源。連續7年實施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印發《發揮駐濟高校資源優勢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十二條措施》,采取“市教育局發榜提需求—高校揭榜出方案—專家評議立項目”的揭榜掛帥制深化協同,聯合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5所高校開展科學教育大中小幼貫通培養合作。積極鏈接科研院所資源。充分利用全市1000余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20家院士專家工作站、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采取校外導師制、科學副校長等方式,指導中小學校開展科學教育;利用濟南量子產業發展區位優勢,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合作,在14所中小學校建設“量子科學實驗室”,為國家量子科學發展和量子產業布局培養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充分調動企業實踐資源。深化校企合作,政府出資和企業捐資相結合,打造區域性科學教育基地,建成3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每個中心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展示體驗廳、教學實驗室等8類多元化教育空間;修訂形成《濟南市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大綱》,聚焦人工智能意識、技術應用實踐、思維創新能力、智能社會責任等4個方面,開展“場景教學+研學實踐”相結合的人工智能教育,每年免費服務中小學生10萬余人次,切實推進市域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