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以市域全面實施STEM教育為突破口,推動基礎教育育人方式變革,培養更多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
筑牢組織根基,夯實STEM教育建設保障力。完善系統設計。印發《關于實施基礎教育階段STEM教育行動計劃的通知》,建立“課程跨界融合、師資跨類建設、教研跨層聯動、質量跨維評價、資源跨行協同”一體化推進機制;成立重慶市青少年創新學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和學生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一院兩中心”,形成教研指導、科學研究與活動組織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夯實基礎建設。堅持以實踐驅動為核心,統籌推進STEM教育實驗室建設,打造集物理空間建設、課程資源開發、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師資培養、示范引領于一體的綜合性教學場域,營造更具包容性的STEM育人環境。強化資金保障。堅持“抓點示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總體思路,聚焦STEM教育核心要素,以項目制為抓手,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20個項目評選工作,市級財政設立專項經費予以支持,同時鼓勵支持區縣和項目單位配套資金,為構建體系完善、覆蓋廣泛的STEM教育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課程創新,筑牢STEM教育建設支撐力。系統構建課程體系。立足“面向全體、個性發展、突出拔尖”育人理念,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塔基通識課、個性特長學生的塔身專業課、拔尖學生的塔尖創新課”課程體系,研發《水科技與健康》等特色課程585門,面向全市中小學校全面免費開放。創新課程實施模式。建立“小學微課題研究、初中小課題研究、高中專項課題研究”三層進階學習機制,系統整合課堂、課后、周末與假期四類學習時間推進項目化研究,推動試點小學融合STEM教學,構建“AI科創”課程體系,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移動學習最佳實踐項目,形成良好示范效應。全面提升課程質量。制定并實施《STEM跨學科課程開發指南》,明確“真實問題導入—學科知識拆解—工程項目實踐—社會價值反思”四步課程設計流程,建立健全“年度案例評選—優秀課例標準化—區域共享應用”三級課程更新機制,累計征集中小學STEM教學優秀案例500個,出版《基礎教育階段STEM教育優秀案例》,持續推動全市STEM教育整體提質。
加快師資培養,提升STEM教育建設服務力。優化師資結構。建立健全“三個一批”建設機制,即遴選一批高校專家、教研員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培養一批市級骨干教師,引進一批“國優計劃”高水平STEM教師;推行“高校導師駐校制”和“企業工程師雙聘制”,形成“理論導師”“實踐導師”雙師指導模式,深入實施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英才計劃”,累計選聘283位教授擔任導師,遴選推薦41名教研員和123名種子教師,實現所有區縣全覆蓋。精準開展培訓。堅持“目標導向、按需施訓、精準賦能”原則,單設“數字賦能教師發展”專項培訓類別,年度培訓STEM專任教師1000人;將“普通高中工程教育教師”“基礎教育階段STEM教師”列入市級教師培訓計劃,年培訓規模穩定在500人。營造學術生態。依托STEM教育實驗室,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分階段”的學術交流體系,年均開展學術交流20次,通過片區推進、經驗交流、教學研討和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深入推進STEM教育理念、育人價值和實施策略的實踐研究,形成良好的教研生態。
整合多方資源,匯聚STEM教育建設協同力。融合校內外資源。實施“實驗室進課堂”計劃,建立“把科學實驗室搬進中小學課堂”“在科學家身邊成長”“與科學家一起研究”機制,每年推動百名院士專家進校園,組織逾萬名中小學生進高校、進團隊、進項目開展個性化學習;開發科普研學線路40條,建立科普基地359家,校外科學教育場所總面積達46萬平方米,實現市級科學教育實踐場所縣域全覆蓋;認定重慶大學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為培養基地,吸引100余萬名青少年參與。均衡城鄉區域配置。持續完善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機制,深入開展“科學教育區縣行”活動,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在優質課程共建、教師隊伍共育和科創資源共享等方面精準施策;推動建立成渝地區STEM教育協作體,支持教育系統共建科創基地、共辦科創賽事、共孵科創項目,構建跨區域科教協同發展新生態。建設互聯互通平臺。構建“市級共享基地—校級特色空間—云端虛擬實驗室”三級資源網絡,推動設備、課程、數據全域流通;搭建STEM教育大數據平臺,實時采集學生項目過程數據,支撐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
深化評價改革,激發STEM教育建設新活力。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制“STEM教師能力標準”“STEM空間建設標準”“項目式學習質量標準”“學生素養發展標準”“校企合作服務標準”等5項核心標準,探索STEM教育過程評價和增值性評價,開發“STEM素養數字畫像”,將STEM合作學習態度、工程思維、實踐能力、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探究精神、家國情懷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構建質量檢測與風險預警體系。運用數字畫像技術,通過調研、督導、視導等生成《STEM教育發展年度報告》,涵蓋課程實施率、設備使用率、師生比等關鍵指標;市級層面設立“城鄉均衡度”“校企合作穩定性”等紅黃燈預警閾值,并配套動態調整預案,形成科學監測與及時響應的管理體系。強化評價結果應用。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探索設立STEM試題,發揮評價導向作用;建立“測評—反饋—改進”動態機制,定期匯總分析評價結果形成區域教育質量報告,為教育行政部門優化資源配置提供數據支撐,推動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實現評價從“單一考核”到“賦能成長”的轉變,促進區域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